

近期,很多朋友可能发现到,房地产股相当反常东莞股票配资,比如说、我爱我家这类企业,股价直接涨到涨停板。
不光它们,还有众多地产股跟着大幅上涨,有的单日涨幅接近10%,这样的情况,一般不是平白无故的。有消息称,中央政治局,又一次强调稳楼市、稳股市,股市已经有行动了,楼市,看来接下来或许还会有动静。
那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来了:房价是不是又要涨了?救市到底要怎么救?其实关于房价,我之前也聊过,未来大概率是“大部分跌,少数涨,核心地段依然坚挺”。
而救市的大招,可能已经在悄悄布局——最近有两件事挺值得关注:一个是银行开始直接卖房,另一个是国资平台也下场卖房了。
先说说银行卖房这事。
11月底,农行、建行这些国有大行,还有不少地方银行,在、京东这些平台上,一口气挂出了大量房源。有些房源价格还打了七到八折。很多人一看,心里咯噔一下:这不是银行也来“砸盘”了吗?
其实,银行这么做,也挺无奈的。
银行依靠吃利息获取收益,不过最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不景气,很多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贷款,导致银行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。
更麻烦的是,断供的房子数量不断增加,这些原本作为抵押物的房子逐渐变成不良资产,银行不能一直持有这类资产,需要赶紧找到有效的办法来处置。
以前,这些房子一般走法拍流程,由法院挂牌。但现在,银行干脆自己来卖了。为什么?有人说是不是法院不收了?其实不是,法律上银行本来就不能随便处置抵押房产,得通过法院。那银行为什么还要自己卖?
简单来说,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救市,房子长时间握在手里,不良资产率就会上升,银行就要追加资本金。
归根结底,还是得股东再拿出钱来,如果银行自己动手售卖,就算价格低那么一点儿,也能赶快把资金收回来,避免不良资产越积越多。
这就如同你手里有个闲置物品,与其一直放着让它不断贬值,不如早点把它卖掉,哪怕少赚些钱。
所以,银行卖房,不是它想“砸盘”,而是被现实逼的。
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:如果房价跌得太多,比如超过30%、40%,那受影响的就不只是买房的人,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冲击。房地产,在普通人眼里是家,在国家眼里,其实是金融安全的一部分。
再说说国资平台卖房。
近期不少地域的城市投资,公司、国资平台,也都在慢慢开展卖房行为,打个比方,北京天恒挂出了111套房屋,广州地铁集团转让了20多套房屋,西昌市还一下子拍卖了144套房屋。
国资平台卖房,原因也不复杂。
第一,激活资金。眼下国家对地方隐性债务监管趋严,明确要求地方融资平台在2027年前实现出清,即不能再依托政府信用举债,这些平台一旦资金紧张,只能将可变现的资产挂牌出售,房产自然也在其中。
第二,优化资产结构。有些保障房、车位,其实并不好卖,压在手里也没用,不如清掉。还有一些平台,以前是地方政府的“钱袋子”,现在要转型,配合国家发展方向,比如投科技、搞产业,那也需要钱。卖房,就成了最快的变现方式。
所以,国资卖房,不是他们不看好房地产,更多是一种策略调整——该卖的卖,该转的转,轻装上阵,跟上新阶段的发展节奏。
回过头来看,银行和国资都在卖房,是不是说明楼市没救了?
我倒不这么认为。
房地产的黄金时期,确实已经成为过去了,想要依靠买房轻易获取钱财的日子,大概是没有了,可是这并不意味着房地产就完全不行了,你看像北京、上海这类城市的中心区域,土地市场依旧十分活跃,新房的价格仍然居高不下。
为什么?因为房地产不只是房子,它背后连着银行的贷款、地方的税收、城市的建设,甚至和户籍、教育都绑在一起。这个体系没变,核心城市的优质房产,就依然有它的价值。
当前房地产股出现异常波动,政策信号连续出现,正好表明国家不会任由楼市硬着陆,楼市关联十分宽泛,一旦有动静就会影响很多方面,必须稳住。
那对我们普通人来说,这意味着什么?
也许可以这么理解:买房不再是一个“闭眼入”的选择,而是一个“睁大眼睛”的技术活。你要买的不是一套“房”,而是一个地段的未来、一个城市的潜力。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,房地产正在从“发动机”变成“稳定器”——它不必再冲在前面,但它不能垮。
这个过程,肯定不会轻松。但是只有看清了方向,才能够走得更为稳当。
千层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